当前位置: 1t2b排行榜 > 教育资讯 >

“高考状元”的正确打开方式

  高考季也是“热炒状元季”。这边厢分数还没正式公布,那边厢“掐尖”的名校就把状元们接到自家学校去了。至于各种“蹭热度”的消费方式,也在“高考状元”这道菜上,找到了不同的口味与价值:比如广东某地产公司奖出133平米的“状元房”,又比如武汉一小区高调在大门口悬挂横幅称该小区是“状元的摇篮”……

  这些年,教育部有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类的通知条文可不算少。每年这个时候,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会在这一问题上泼点冷水,比如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就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平心而论,这些举措初心可嘉,彰显理性;但舆论对“高考状元”的热炒,却已成了季节性“刚需”。

  中国人为什么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这个问题,欧美社会估计很难理解。有三点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国人崇文尚教的传统。根深蒂固的,大家对“读书”这件事,在价值排序上,有着高看一眼的惯性。因此,连高考作文题,常年都会成为社会性议题。二是学习苦累交织。越是难得,越是珍惜——这是人之常情。中国孩子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高中阶段,起码眼下还谈不上特别“快乐”,那么,付出沉重的经济与精力成本后,一朝取得好成绩,喜极而泣也是常事吧!再者,相较于代际固化的担忧,清理完各种加分政策的裸分高考,越来越像一场公平正义的人生竞赛,尤其是穷孩子们,都等着通过它改变命运,加之人才强国战略下的知识价值日益凸显,后继的家长和学生们指望从“状元”身上汲取各自想要的能量,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不过,“状元”也是人,且考试本身带有概率上的偶然性,今日的“高考状元”,未必就是明日的“人生赢家”。神化“高考状元”,甚至将高考成绩与星座血型牵扯起来,显然就有点走火入魔了。关注“高考状元”,请以一颗平常心。也许“状元”们多是学霸、多出身名校、多有一些傲然于世的特质,不过对于普通孩子与家庭来说,了解他们平凡而质朴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也许比八卦颜值等资讯更有价值。比如今年的北京文科“高考状元”俞笑,媒体报道就很接地气:初中毕业于北京一所并不知名的学校,且当事人坦言,“在学校并不经常拿第一,这次属于正常发挥,考试不代表唯一”。而某机构刚发布的一份《95后“高考状元”报告》显示,与大家的臆想不同,绝大多数“状元”就读的小学和初中,都比较普通。可见,“高考状元”不是一骑绝尘的“神”,而是在学习路上不断进化的“得道者”。当然,如果遵循辩证法中矛盾普遍性原理,公众也许能从“高考状元”的,窥见“好学生”的一些普遍共性:比如学霸们并不热衷“死读书”,都有自己广泛而多元的兴趣爱好,既读圣贤书、也闻窗外事;又比如他们基本拥有成熟的学习心理和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且每个学霸身后几乎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会透支健康换分数。这些“经验”,也许比所谓“状元秘笈”更靠谱。 

  “高考状元”不是三头六臂,也没有特异功能。相较于各领域潜心研究、踏实工作的楷模来说,他们也许仅仅是考试路上的“小胜者”。粉丝为之点赞,商家为之加冕,这固然是各自的自由,但于公共价值与公共理性而言,都不要陷入狂热。让“状元”们有一份开心而不至癫狂的心情,让关注者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真正的求学方法论,足矣。(作者邓海建,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29日第2版

  


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免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删除,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1t2b.cn/jiaoyuzixun/112.html

相关专题: